禅心 – 横看成岭侧成峰

禅宗讲坐禅,俗话称打坐或静坐,也有人讲禅坐。所有禅宗的坐禅方法和观念,不离开收敛心所生的一切法。心起什么作用,就有什么现象。一切相是心所呈现的表情或表达,心起妄想的作用,就有妄想的现象,心起清净的作用,就有清净的现象。喜怒哀乐、菩提涅槃,亦复如是。

真妄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

杂念、妄想、情绪、感觉,都是心起的无明作用。没有心,人就没有烦恼、妄想,也不会有轮回,什么都不会有。假的,是心生出来的;真的,也是心生出来的。所有现象、事物是心所生,心能够生出佛,能够生出众生。佛、菩萨若为真,六道轮回的众生就是依妄想、执着所生出的假。不管是假是真,没有心,一切法不能成立。有心才能够有情、才能够有生命,而称为有情众生。有心,才有念头的变化,才有现象的变化,才有轮回。

执着、烦恼、情绪,知道、不知道的念,意识层面、潜意识层面,全都是由心所生。离开心,没有真也没有假,假或真都要有心才成立。心超越真、超越假,但一切真、假都不离心。心有无明、我执、妄想、烦恼,就像镜子有灰尘,无法直接显现心本具的理。心有遮障时,生出的就是假,就是扭曲,就有生灭、烦恼,才有六道轮回。轮回是由于扭曲、误解心的本质或作用,而造成的一种生命状态。

心若是清净、无我,没有无明和执着,生出来的就是真,真就是常乐我净,就不轮回。就像镜子没有灰尘,照出来的世界很光明、不扭曲。既是光明、不扭曲,就不用解决扭曲的部分。如果认识不清心的作用,心的作用有扭曲,就必须解掉扭曲。因为是自己造的生命,必然要解,因而有来去与轮回。

如果所认识、安住的理不能吻合心本具的理,就像祖师讲的「方木逗圆孔」,要把方形的木头嵌在圆形的孔里面,是不可能的。六道轮回就是对自己的心认识不清,心中有无明、执着,而造成的生命状态。在六道轮回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学习,也可以说是心外求法的作用下,因不清楚而造成的攀缘轮转。

一旦有不清楚,有轮转、来去,就有苦。苦是由于不能安住于心性的理,不知道如何解决心的妄想作用、扭曲作用。但六道还是心生出的,是心中有无明扭曲的表达呈现,还是不离开心。认识自己的心,回到、安住自己的心,证到自己的心,用本来清净的心,去起一种真实无染、无扭曲的作用,结果就是解脱、就是果位,就能离苦得乐,就没有来去轮回,就是菩提涅槃,就是生命的实相。

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游庐山西林寺时,曾留下一首诗: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一般人对于这首诗的认识是比较浅的层面,庐山范围很大,从这一峰可以看到那一峰,层层峰叠、纵横交错,从东边可以看到西边,从西边可以看到东边,所站的地方不同,看到就不同。

横看成岭侧成峰」,横着看山头就是岭,从正面看就成峰,意思是说,人有自己固执的特殊观念和久远的习气,人看到的是与自己习气相应的。心里有什么执着,就会看到什么。俗话讲:「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」,我经常讲,每个人以自己为圆心,画圆定义外面的世界,再与自己的定义互动,这是第一个层面。

心中的定义是一种习惯,是一种习气围绕而成的执着。习气一起作用,就是执着起作用,就是扭曲、无明。每个人心中的经验、习气、执着不同,所以从一个虚空中看到自己执着相应的变化现象,而有不同的答案。就像我在讲,大家在听,同一个道理,每个人听到的感觉不同,这就是「横看成岭侧成峰」。每个人心里的感受,就像站在不同高低的位置去看庐山,所以「远近高低各不同」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」,因为迷惑于自己的执着造出的相应相。心的本体是空,心没有形相,一旦在真空、没有形相的心里面,造出自己特殊的习气和执着,起作用时就不得不透过习气、执着的架构去起作用,这个架构就框住你、限制你。你无法起一个超越你思想范围的念头,你想不出一个念头是别人的。心量愈大,想的层面愈多,心量愈小,想的层面愈少。不管怎么想,都是你心里的东西,你无法超越它。因为已经在庐山里,再怎么看也不会超越庐山范围的风景。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」,每个人心里的执着不同,这是指有执着的部分。如果没有执着,你还是在庐山里面,看的还是你的立足点能够看到的。打个比方,有执着的人站在庐山看,就像有近视或老花的人焦距不对,可能会把一个人看成两个人。心中有执着,看到的东西不是真,而是心里的执着所相应的。心里面是习气,看到的、听到的就是习气,所作所为就是习气,这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所看到的。

心中有执着,所看到是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」,但是如果心清净了,还是离不开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」。如果眼睛没有问题,所看到的是真,但还是在庐山里面。意思是说,不管是妄想心起用或是真心起用,都不离开自己心所开出的方向。心开出妄想作用有它的方向,真心起作用也有它的方向。

罗汉看的是真,菩萨看的是真,佛看的是真。人都是在庐山里面,没有办法离开,圣人所看所用虽然都是真、没有扭曲,但是范围和自由度不同。现象是心作用的方向与呈现,心一起作用就是方向,就是现象,就是庐山的一景。真心可以显现无量风景的卢山,心怎么作用,就是怎么看庐山,就呈现相应的风景。这是以禅宗的心法来看这首诗的第二个层面的意涵,也比较深、比较究竟。

心没有形相,心包含一切森罗万象、三千大千世界。真心含摄无量无边,从哪里看才是真呢?心作用的同时,这无量无边的可能性,就变成你独一无二的真实世界。无量无边就是无门、就是无相,为何你看到相呢?因为心起作用,就开了这个门。不管是妄想或真实,都是「横看成岭侧成峰」。不能自觉这个道理,就不知道「只缘身在此山中」。

定心不是可以选择的功课

大部分修行人要契入真心,要花很长时间用功。妄想是心,不妄想也是心,真是心,假也是心,这样的观念才真实。三千大千世界就像地球仪,转到哪里就看到哪里。解脱的心是活泼的,能随处转、随处现,不是只看非洲或亚洲,而是要看哪里就看哪里,怎么看就有怎么样的风景。宗门下坐禅必须了解这个道理,因为心无法安住而攀缘时,会为境界所困而作不了主。必须将心澄清、收敛,所以练习坐禅。

广义的坐禅是要让心时刻安住在清净的本性,就像六祖坛经讲的「一行三眛」。行是真心,坐是真心,吃饭是真心,睡觉是真心,时刻不离开真、不离开定。这种定是自性的定,定在自性上面,自性定现前就称为一行三眛。时刻安住不为境牵,是修行的阶段目标,不达到这里是不行的,不达到这里就不定,就是轮转、着相、无明、扭曲,就必须收拾后果。定心是每个人的功课,不是可以选择的。

狭义的坐禅是在简单环境里静坐,以收敛身心,对治自己纷杂的心念。人一天到晚起无数个念头,自己能觉察到的念头却很少。很多人一静坐就觉得妄念很多,妄念就是作不了主或不觉察的念,每个念头是自己心所起,自己却不清楚。修行人要知道,自己用自己的功,定自己的心。自己的苦,自己不消,没有人能帮你消;自己的烦恼,自己不破,没有人能帮你破;自己的业,自己不转,没有人能帮你转。自己的心,自己不正,没有人能帮你正。

由于人对自己的念头不清楚,所以要提升觉察心念的能力,首先要练习从很多妄念变成比较少妄念,再从比较少妄念变成单一念头,最后把这单一一念也放下,返照自心,找到念从哪里来。悟了道,就能回到本性的清净,也就是无念。心起作用的同时,有念头、有身体、有山河大地,刹那之间同时存在。

念头是心的微细作用,是心作用的一点。如果人的情绪反覆无常,烦恼重、妄想多,就称为粗心,就是有很多作不了主的念头埋在心中深处。情绪起伏很大,想要人生平安幸福、顺遂圆满,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先用狭义的坐禅,在安静单纯的环境里练习。从心有很多不清楚的念头,慢慢变成比较清楚,作不了主的念变得比较少,再变成能觉察到每一个念头。再从心所起的当下这一念反观自照,破掉执着,找到起作用的头,也就是心的本性。本性现前就是空觉明现前,达到无念,这时候保任涵养这个无念,就从这边入道。这无念的心现前就称为道,也称为菩提心。无念现前,道就现前,才可能做到坛经所讲的一行三眛,这是宗门从凡到圣的一条直路。

普通人的生命没有安住的点,心生出的作用是刹那即逝,不是生命安住依靠的地方。心这么起作用,就这么有,心不这么起作用,就没有相应的相。凡是有形有相的,都是心的作用,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,都是心所生所造的作用。作用刹那变异,人会起快乐的念,念起即灭,快乐可以安住吗?不能安住,因为它是心所起的作用,作用是变化。
你起笑的作用就会笑,你起哭的作用就会哭,你起烦恼的作用就会烦恼。起天人的作用就有天人,起地狱的作用就有地狱,起非想、非非想天的作用,就有非想、非非想天的现象。这些可以安住吗?不需要也不可以安住。因为执着自己心起的作用,才想要在作用中安住,这种因我执而著相的安住是虚妄,也是造成轮回生灭的因素。

现象或感觉随作用不同而变化,作用变化不定,所以现象变化不定,因此现象或感觉都无法安住。起笑的念头,哭就不在,起哭的念头,笑就不在,但是能够起笑、起哭的能力,是时刻都在的,要安住、把握的是这个能力。心有可以起作用的功能、性德,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天堂、地狱、人、畜生、饿鬼,都是心所起的作用,都不是安身立命之处。

悟道是找到自己的心,找到念头、感觉、现象的源头。从心所起的当下现象作用,返照而找到起作用的源头,这源头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,或者叫做本心、本性,这个地方是所有生命现象,所有感觉、情绪的源头,是唯一能够安住的地方。找不到自己的心,不能安住在自己的心,就会依靠心所起的作用现象,心就会波动,哭就哭,笑就笑,作不了主。依靠现象作用久了,就变成一种攀缘习气,俗话讲「积习难返」,作用习惯了,就很难回头。

不是只有禅宗讲悟道,佛法的中心意旨就是体现心的本性,找到生命的源头,任何宗派都不能离开这个主轴。不回到生命的源头,就无处可以安住,无法解脱困境,这不是学习那一种宗派或哪一种宗教的问题,而是生命存在的事实。
很多居士问我:「师父,我可以了解佛法的道理,但是很难落实在日常生活中。」心是自己的,烦恼是自己的,只有自己才能放下、解脱。我回答:「好比你现在没有饭吃,坐在这个地方不去找食物就会饿死,就算食物很难找,你要不要去找?再打个比方,赚钱很难,但是没赚钱就没钱用,所以难是不是问题?难不是问题。」

自己的心,自己起作用,自己要承担。该做的事情,没有困难或简单的问题,就是要做。心能够起念头、起作用,所有的念头、作用是你的,你可以不让它变好吗?如果一件事不需要做,也没有困难或简单的问题,因为不必做。真正的理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不落实都不行,不落实就无法改变生命现状,这不是可以选择的,不是要或不要、困难或简单的问题。

能落实所了解的理一分,就得到一分受用,转化一分业障,提升一分生命的品质。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跟念头,就多一分稳定,少一分烦恼,这是自己的事情。佛告诉我们道理,做不做在于自己,佛也无法勉强。 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佛从自性中讲出真正的理,你懂多少、做多少,你就得利益多少,这是自己的事。

练习作主是掌握人生的依据

为何很难将道理落实在生活中?因为习气很久、很深,不容易改变。习气愈重,心愈粗,我执愈重。有个笑话,某位心理学的教授在期末出了一个考题,这个考题问,为什么吵架的时候,两个人愈讲愈大声?而谈情说爱的时候,则愈讲愈小声?后来教授提示:每个人都有执着,吵架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对、执着对,希望旁边的人都赞同自己,愈吵执着愈重,声音就愈来愈大声。谈情说爱的时候,两个人在互信的基础上,只要一个表情、一个手势就足够了,也不希望别人知道,所以就愈讲愈小声。

这个教授最后讲,会如此是因为心的距离,心的距离愈近,就愈小声,心的距离愈远,就愈大声。心比较粗的人,讲话就比较大声,心比较细的人,讲话就比较小声。人跟人讲话要有声音、耳朵,讲了半天,不知道谁对谁错。天人讲话只要心念一起,彼此就能够知道了。佛、菩萨不用讲话就能沟通,佛、菩萨的心是含遍虚空,心心相印,不需要沟通就通了。

心愈细,愈灵敏、愈清楚,心愈粗,愈要沟通。佛的心是细中之细,每个念头都清楚,你所起的念头变化,就像祂起的念一样,佛都很清楚。佛、菩萨们的心跟心是没有距离,我们讲「同体大悲」,佛、菩萨、众生是同体,所以诸佛菩萨知道每个众生所起的念。众生的心跟佛菩萨的心本质相同,都是空、觉、明。但众生的心有迷惑,所以自己起念自己不知道,佛菩萨的心时刻是空觉明,空觉明跟空觉明是如水跟水相容,如虚空跟虚空相容,所以你有什么念,佛、菩萨都很清楚,连你自己不知道的,祂们也知道。佛、菩萨的心跟心没有距离,但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心跟心的距离就比较远,因为是分割,是粗,是执着,是不清楚。

宗门坐禅的步骤,就是要从粗心到细心,从细心到一心,从一心到无心。古人由于业比较清净,比较容易悟道,参话头,甚至是一言半句就能够体会。临济门下一般是以参话头为开悟的敲门砖,或称为参禅。清朝玉琳国师讲,学禅不参话头是不对的,不参话头就无法真实开悟,他讲这样的话有他的立足点,是基于他的修证。

现代人要参话头的话,什么时候参呢?虽然心很粗的时候也可以参,但一般而言,现代人我执较重,科技昌明所带来的物质性依靠较深较广,心依靠的习气重、妄想重,心常常迷惑作不了主,所以刚开始坐禅就参话头并不容易参。当人的依靠愈多,就需要愈多条件才能让心定、静。依靠愈少,则愈少条件就能够让心平静。所以我执愈强,二元分割愈严重,物质化的习气愈深愈广,心的染浊愈重,就愈难收回来。所以这本坐禅手册先教数息,数息就是数数字,这是古人留下来的方法。先用数息这个前方便,把粗心净化到可以参禅的心境,把粗心收成细心,用细心去参才容易入道。
人命在呼吸间,一呼、一吸就是一辈子,一呼一吸之间,天地就转换了。一口气不来,人就死掉了。当人的念头动,眼珠动,呼吸动,三个一起动,一般讲心息相依。呼吸、念头、眼珠子,是心所起的不同面向的作用,就像心起一个笑的作用时,同时会有笑的表情、笑的念、笑的贺尔蒙、笑的身体、笑的环境,这些是心当下所起的整体作用的不同面向。
念头比较粗糙的人,呼吸就急促。如果一个人惊慌、恐怖,就叫他深呼吸,藉由起平均、稳定的呼吸作用,就可以调整、平复心情。当心专注在起平静、稳定的作用时,心也会呈现出比较微细的念头、作用。虽然是数息,也要用心法来了解,当中有它的微细处。心起数数字的作用,作用清楚,代表心清楚。如果数数字时,有间断、杂念、妄想,代表心混浊不清楚,作不了主。数字是自己的心要起的作用,就要数得清楚明白,数一时,一就要出现,数二时,二就要出现。

练习数数字是狭义坐禅的初步定心方法,目的是让心起简单的作用,来收敛妄念或杂念,逐渐增加心作主的能力。在坐禅的单纯环境里面,眼睛不看,耳朵不听,专心起一个数字,如果简单数数字都做不好,当日常生活中起了烦恼的念,你要它消失,它不会消失,因为心根本作不了主,就没有机会降伏、转换烦恼的念。

生活中明明知道不可以生气,却又转不过来。生气是心所起,要不生气也是心所起,但是却转不过来,因为起生气作用的习惯性力量比较强,让心起不生气的力量比较薄弱,所以无法将生气的作用转过来。学习道理,日常生活却无法运用这个道理,因为没有如实练习、用功。英文有句说法:「practice makes perfect」,练习是达到最好结果的方法。这很实际的,数一就要有一,这是练习作主,放下烦恼、执着,让人生活得更快乐、更能掌握的依据。

心起的作用能够作主,代表心能作主。佛要这个世界变成什么,世界就变成什么,一般人要自己的世界变成什么,并不能变成什么,糟糕的是往往连一个念头都转不掉。作不了主的心就像一头野牛,要驯服这头野牛要花一番工夫。怎么降伏它?你必须钉一根桩,桩要粗大,钉得要深。桩代表定力,数字就像桩,数字在,桩就在。桩在,牛就在,桩不在,牛就不在了。

不管修什么法门,都不能离开定心、明心、悟心的大原则。离开这个观念,对所练习法门的根本精神或目的,认识就有所偏差,就会走岔路,不但不能真实受用,而且会有很多的争论是非。所有佛教法门不离开让心能够作主的大原则,别无他说了,若有其它的说法,也只是一时方便的说法。因为要引导不同执着的众生,而有不同的法门,但在究竟上,所有法门都不离开对治自己的习气执着而明见心性。因为执着、习气有不同面向,才用不同法门去破执。

禅宗注重心性的契悟与涵养,心似乎很简单,但不容易了解,所以要切实实践才能相应。不在单纯的环境练习坐禅、定心,掌握自己的念头和心起的作用,而讲要计画未来,是做不到的。今天有这个念头,就有这个计画,念头不清楚,计画就不清楚,未来就不清楚。用数数字来练习让自己的心起简单的作用,才有办法在复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作主,起出自己想要的作用,这就是坐禅的明确观念。

坐禅是落实生命的最小单元
心的本体是空,但可以起无量作用,所有以能量形式存在的事物,都是心的作用。心本身非能量,但心涵盖所有能量。沩山灵佑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,是沩仰宗的祖师。仰山第一次参访沩山时,他还没有受戒,还是沙弥,沩山就问他:「你是有主的沙弥,还是无主的沙弥?」色身里有没有主人在里面?悟了道,本心现前,就是有主。本心没有现前,就是无主,就只有作用,没有源头,只有变化,没有常住。

仰山就回答:「有主。」沩山就接着问:「主在哪里?」仰山就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着,这就是他的主,他有他的道理。沩山看他这样,知道他对心的观念有一些根基。仰山接着问沩山:「如何是真佛的住处?」真佛没有形相,真佛是所有现象、作用的源头,就是生命的源头,是自己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,也就是无我、空觉明的心。

本心、佛性没有形相,怎么表达它呢?动作就可以表达。但是要知道,一旦人有执着,表达的动作就会僵化、不活泼。因为执着心所起的某种作用为心,就无法转位,一问就耽误、差错了。

仰山问:「如何是真佛的住处?」沩山就回答:「以思无思之妙,返思灵焰之无穷。思尽还源,性相常住。事理不二,真佛如如。 」这就是真佛住处,也是从凡夫到圣人,从参禅到达开悟,从凡入圣的路径。从心起出的法门作用,化掉心所起的执著作用,等到执着的作用没有了,将所练习的法门也放下,这时候本性的真空、清净现前。更简单讲,就是从心起出的作用,回到起出作用的头。
念头起来就不在,所以是「以思无思之妙」。 「反思灵焰之无穷」,灵焰是指心,心是生命的源头,心是活的,现象是被造作的。生命的源头不断生出作用、现象,可以变化的现象无量无边,心无相,但心可以不断起一切相。从心起的作用,反照能起作用的人是谁,就是「反思灵焰之无穷」。

坐禅不离开这个原则,用一个简单的比方,心里有很多执着、烦恼,就像房间里有很多垃圾,佛法的法门像扫把,八万四千种法门就像八万四千把不同的扫把,用扫把的目的是把垃圾扫干净。不同的垃圾可能会用不同的扫把,但不管是什么垃圾,都是在这个房间里,不管是什么扫把,也是在这个房间里,所以用心所生的作用,排除心所生的妄想作用、执着作用。

依佛所教的方法,化除心所起的执著作用,就是用这个房间里的扫把,扫掉这个房间里的垃圾。把垃圾扫掉后,就要放下扫把,变成一个干净的房间,这就是修行的原则。要落实修行在日常生活中,非坐禅不行。因为坐禅是落实生命的最小单元|念头,让心能够作主的方便。修行能够落实在生活中多少,端看静坐的时候能够掌握多少念头。
人走在街上,会逛哪一条街、哪一间店,都是内心的习气、执着所相应而呈现的现象。所以坐禅的时候,人所感受或体会到的种种现象,是受到内心攀缘的执着习气牵引。虽然身体不动,但是心在逛街,习气到哪里,就会呈现哪里的景象。意思是坐禅的时候,内心的思想结构、我执结构,还是在运作当中,还是不断有攀缘的作用。心有这种结构、习气,就会出现跟这种结构、习气相应的现象,可能有光、有相,有烦恼、有妄想,有种种身体的觉受。

了解一切是心的作用,不惊讶、不疑怪,就可以安住续进。平常如果喜欢逛某一间店,进去就出不来。坐禅也一样,一旦执着某个现象或感觉,就会耽误很久的时间。金刚经讲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执着心起出的作用,作用就是有为法。心起作用不执着,当下消亡自性,就是无为法。

你走到某个地方,才会看到那里的东西,不到那里,就看不了那里的东西。所以你会看到什么东西,是因为你的心作用到那里,所以不用惊讶,继续往前走,才有办法达到目的地。就像登山,路上会有很多风景,再好的风景也不要理它,目的是要到达山顶。慢慢练习就知道,心起不同的作用,就有不同的现象展现。 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

Share this post

  • Subscribe to our RSS feed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Delicious
  • StumbleUpon this post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Digg
  • Tweet about this post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Mixx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Technorati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Facebook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NewsVine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Reddit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Google
  • Share this post on LinkedIn

About the author

admin had written 94 articles for Vairocana Site – Chinese Simplified

One Response to "禅心 – 横看成岭侧成峰"
  1. Frank December 6, 2012 22:22 pm

    Thanks for sharing Master’s profound wisdom!

Leave your response
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